每孩每年3600元,補貼直至年滿3周歲,預計惠及超2000萬育兒家庭……近期,旨在用“真金白銀”緩解家庭養育壓力的國家育兒補貼政策發布。然而,補貼尚未到賬,市場上卻不斷傳出母嬰產品悄悄漲價的聲音。不少家長擔憂,育兒補貼的錢會不會最終落在了商家的口袋里。
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,社交媒體上不少用戶反映奶粉和紙尿褲存在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。但實地走訪的3家母嬰門店表示店內奶粉在近2個月內并無波動。某國產知名品牌在網購平臺的客服也表示,官方從未主動調價,價格波動是因為平臺促銷活動結束,“優惠力度變化導致的”。


需要看到,原料、物流、渠道和促銷活動等,都會帶來母嬰產品價格的階段性波動。但問題在于,當漲價恰好出現在補貼即將落地的關鍵節點時,即便沒有直接因果關系,也很難消除公眾的疑慮。
不過,家長們的擔憂的確值得重視。對于奶粉、紙尿褲這樣的剛需產品,家庭一般不會更換品牌,價格一旦上漲,父母往往也只是硬著頭皮買單。看似幾十元的漲幅,疊加到長期、高頻消費中,就可能抵消掉補貼的大部分。
當然,更令人警惕的是那些隱蔽的漲價方式。紅包返利縮水、促銷折扣取消、舊包裝停售并換上更高定價的新包裝,這些手段看似屬于商家正常的市場調整,但這些調整后要多付錢,對家庭來說,支出確是實實在在增加。
畢竟,消費者很難辨別所謂“優化”“升級”背后的真實成本。最終,家長錢花得更多,獲得的商品和體驗卻未見提升。這種悄悄轉移的負擔,比直接的標價上漲更具迷惑性,也更容易稀釋政策紅利。
母嬰產品關乎千家萬戶,理應納入重點監管范圍,尤其是在補貼發放的敏感期,更需要通過常態化監測來掌握市場動態。為此,監管部門不妨借助大數據比對同類商品價格走勢,及時發現異常波動;對于虛構原價、串通漲價、借政策“搭便車”的行為,依法查處,并曝光典型案例,以儆效尤。
企業也要意識到,育兒補貼的發放的確是一次擴大市場的機會,家庭購買力增強,意味著有更多人可能選擇品質更優的產品,這也是企業提升質量、優化服務、贏得口碑的窗口期。
但如果只是把補貼視為漲價的信號,借機套取紅利,短期內或許能夠得利,長遠看只會透支市場信任,甚至招致更嚴格的監管。反之,那些主動穩價、以實際優惠回饋消費者的品牌,反而能夠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,收獲持久的發展動力。
育兒補貼真正的價值不在于賬面上的幾千元,而在于讓年輕父母切切實實感受到壓力的減輕。如果補貼落地之后,家庭發現生活開支并未下降,甚至還要擔心“被收割”,那么政策的社會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
守住這份善意,需要監管的力度,也需要企業的良知,更需要社會各方形成監督合力。只有當每一份補貼都切實減輕家庭負擔,而不是成為商家變相漲價的理由,政策的溫度才能延續。
文 | 張同



產品與服務
關于親貝網
關于我們